●歷史沿革 (一)緣起:民國16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,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而成立圖書館;民國38年隨國民政府遷臺,於木柵復館。 (二)推廣:為推廣孫學研究,民國63年將圖書館遷至國父紀念館,定名為「孫逸仙博士圖書館」。 (三)歸存:民國92年將部分圖書移回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,命名為「孫中山紀念圖書館」。 (四)活化:民國101年11月12日,政治大學與中國國民黨簽訂「孫中山紀念圖書館委託管理合作協議書」,館藏移至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後棟三、四樓庋藏,並於民國102年5月18日舉行揭幕啟用典禮。 |
《本校孫中山紀念圖書館入口處》 |
|||
●館藏特色 補不足齋藏書、方東美教授贈書、中山文化教育館藏書、國防研究院藏書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藏書等。 茲列舉部分館藏特色說明如后: |
||||
(一) 《三民主義》多種語文版本 全世界各地皆有孫學研究者,單三民主義語言、文字版本就多達19種。本館藏有英文、德文、法文、西班牙文、葡萄牙文、義大利文、俄文、日文、印度文、孟加拉文、暹羅文、越南文、蒙文、回文、藏文、閩南語等,從中可探知三民主義之學術傳播情形。 |
||||
《國父孫中山先生相關著作》 |
||||
(二)《宋史》 係孫科先生「補不足齋」所藏之善本函套書,經由臺北大學盧錦堂教授協助鑑定,推測應是明成化本,即明嘉靖年間的補抄本,距今約500年。國內圖書館目前僅知國家圖書館有藏,於國內實屬珍罕善本書,亟富典藏價值。 |
||||
(三)汲古閣刊本 方東美教授身後委託孫中山紀念圖書館代管之私人藏書約8,200冊,大多為中西哲學與文史書籍,並有不少古版藏書,如汲古閣刊本。「汲古閣」乃取其「鑽研古籍以獲取知識」之意,是明代最大的私家藏書樓和刻書機構,其主人為明末江蘇常熟毛晉。所刻書籍校勘詳明,雕印精良,世稱毛刻本。 |
||||
《汲古閣刊本-滄浪詩話》 |
||||
(四)《新約聖書》 係國父孫中山先生同鄉孫智興贈予國父元配盧慕貞女士之書。孫智興早年在澳洲經商,結識孫中山後資助革命,民國肇建之後,返港經商。民國5年12月,恰是盧慕貞為成全孫中山與宋慶齡而離婚後一年餘,孫智興所題的聖經經文,多是鼓勵與信仰堅定的話語,能見兩家情誼。 |
||||
(五)《總理奉安紀念冊》 為孫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之照片集,由北京同生照相館攝製,全為沖洗之照片而非印刷品,約160幅。封面「總理奉安紀念冊」字樣,係胡漢民所題寫。 |
《總理奉安紀念冊》 |
|||
(六)《革命逸史》 為作者馮自由致贈孫科先生之書。馮自由,生於1882年,其父為資助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橫濱華僑馮鏡如。馮自由跟隨孫中山革命多年,閱歷甚多,被譽為是「最年輕的元老」。公暇之餘,著書撰述革命歷史,本書即是其依據多年書信往來與刊登於報刊之內容撰寫而成的作品。 |
《革命逸史》 |
|||
●未來展望 孫中山紀念圖書館於政大社資中心後棟三、四樓重生,日後將由圖書資訊專業館員致力於資料的整理、加值與展示,以支援教學、研究,並提供社會人士利用,以充分發揮文獻功能、活化館藏能量。 |
||||
|
《孫中山紀念圖書館閱覽環境》 |
|
本校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孫中山紀念圖書館自102年6月1日起開放閱覽,服務時段如下:
每週一 ~ 週四 13:00-17:00 (國定假日暫停服務)